DETAIL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7日
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在《中国农村金融》杂志2025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“萃取优秀经验办好农村中小银行”的文章。文章发表的背景是,金融监管总局农村银行司专门成立课题组,选取了189家优质机构(包含农合机构162家、村镇银行27家)开展调研,深入比对研究,总结共性特点和良好经验做法。文章指出,受访机构总体经营指标良好,支农支小特色鲜明。文章同时总结了包括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,选优配强班子,当好‘领头雁’”等八项优质机构的良好实践做法,最后阐述了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、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提质发展”有益于农村中小银行发展四条借鉴与启示。
文章显示,上述189家被调研的机构以30%的资产规模,贡献了农村中小银行50%的净利润。毋庸置疑,金融监管部门强调“萃取优秀经验办好农村中小银行”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这些优秀经验得以推广,同时,也进一步证明了“农村中小银行是可以办好的”,农村中小银行是县域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更是支农支小,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。
一段时间以来,由于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银行出现了一些高风险机构,甚至有的省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。同时,由于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较多,在监管罚单的数量上,农村中小银行被处罚的情况也较为突出,再加上近几年基于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推动力度持续加强,部分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的省均采取了统一法人的改革方式。这一系列情况导致有观点认为,农村中小银行与“高风险”画等号,甚至认为,农村中小银行很难办好,而上述监管部门的调研结果则为农村中小银行做了“正名”,用事实证明,农村中小银行是可以办好的。
从县域金融生态的角度来看,近些年,大银行业务持续下沉,数字化技术在“三农”和小微金融服务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,这就凸显出农村中小银行信贷定价和数字化能力的双重“劣势”,在价格“内卷”过程中,农村中小银行的竞争优势被削弱,进一步造成来自诸多方面对农村中小银行的负面认知。但是,无论从上述金融监管部门的调研结论,还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,全国范围,很多农村中小银行经营情况良好,仍然是县域金融不可或缺的“主力军”。
为什么农村中小银行是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?
首先,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是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技术“包打天下”的。从金融服务需求者角度来看,县域乡村无论是其人口结构特征(老年人占比较高),还是地域分布的不均衡现状(人口分布不均衡及同一个行政区内物理距离跨度较大),都需要大量的“线下”服务做支撑,而非数字化服务可以完成。因此,必要的线下物理网点和贴近消费者的“走千访万”是很有必要的。大银行不可能将线下服务延伸至神经末梢,这必定是农村中小银行的责任与优势。简言之,县域乡村离不开“走出来的金融”,也就离不开农村中小银行的“铁脚板”。
其次,大银行做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,尤其是针对农户和小微企业,基于大银行“点少人少”的短板,其提供的产品往往要追求“标准化”“线上化”,这样才可能令其产品和服务可持续。但县域乡村的诸多金融服务需求大多是“非标准化”的,从信贷的期限、额度、复合贷款用途以及风险控制特征来看,大银行难以长期满足县域乡村客群的个性化、非标准化的需求。由此,农村中小银行的“点多面广、人熟地熟”的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。
再次,农村中小银行正在将越来越多的“非金融服务”融入其“服务矩阵”中,尤其是针对县域乡村的社区服务场景,正在成为农村中小银行建立其“护城河”的主要阵地。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,非金融服务在农村中小银行服务之中占比正在持续上升,这不仅是其增强客户黏性的“法宝”,还是金融融入社会、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,这也为未来农村中小银行打造高质量社区银行服务奠定良好基础。
最后,尽管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出现高风险,但这不能否认农村中小银行存在的价值,更不能认为只要有大银行就可以解决所有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问题。曾经有不少大银行在地市和县域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作为大银行的分支机构,也希望在县域有小银行的存在。因为,无论从风险偏好,还是服务能力,大银行应做好大银行擅长的事,而小银行能提供大银行不擅长或者做不了的产品和服务;也有部分大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认为,好的县域金融生态应该是大银行和小银行处于“既竞争又合作”的关系状态,竞争应该是良性的,合作应该是互补的,这样才能做到各司其职,协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来源:中国金融新闻网
服务热线:4009962999
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