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TAIL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7日
潞江坝的万亩田园间,金黄的稻浪与翠绿的果林交相辉映。新寨村的李大姐送走体验采摘的游客,转身在自家小院挂起“农家乐”招牌:“以前农产品走批发,现在游客直接上门,收入翻了几番。”这幕生动场景,正是隆阳区以农旅融合撬动乡村振兴的缩影。2024年,全区接待游客1670.57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达226.57亿元,这串亮眼数据彰显着这片沃土的蓬勃生机。
规划引领,擘画振兴版图
在板桥镇青龙街的百年茶馆里,游客们品着茶,翻阅《隆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》图册。“我们构建了‘一心两带三区’的空间布局。”区文旅部门负责人介绍。通过编制《隆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》《隆阳区“十四五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》等一系列专项规划,隆阳区将农旅融合植入发展基因。
具体而言,中心城区聚焦非遗传承,怒江沿线打造康养休闲带,东部坝区发展田园综合体。在潞江流域核心区,18个特色庄园串珠成链,形成“种植—加工—体验—民宿”的全产业链。同时,聚焦潞江、板桥等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乡镇,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,为隆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撑。科学的顶层设计,为全区培育出17个A级景区、5个省级特色旅游村、1个省级旅游名镇,更成功创建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项目驱动,夯实融合根基
废弃糖厂变身工业风酒店,生锈锅炉成为网红打卡点——勐赫小镇的蜕变是隆阳项目驱动的生动写照。该项目流转270亩低效农田打造农业示范园,改造旧仓库为康养空间,带动周边6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。
同样的嬗变发生在青华海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:玻璃温室内,学生们开展无土栽培研学;稻田艺术区,亲子家庭体验传统农事,园区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。近年来,隆阳区成功引进世外乡村集团等企业,建成运营勐赫小镇一期、山顶一号庄园等标杆项目,同时加速推进23个重点项目,以真金白银的投入筑牢农旅融合基石。
品牌塑造,释放叠加效应
丙麻乡的万亩油菜花海翻涌金浪,帐篷营地里的婚纱照拍摄如火如荼。“花海经济让户均增收2万元。”村支书笑逐颜开。隆阳区精心打造“一乡一节”品牌体系:春有油菜花节,夏有端阳民俗市集,秋办稻香丰收宴,冬推高黎贡观鸟季,四季主题活动串联起全域旅游的鲜活脉络。
在节庆品牌之外,文化IP的活化与特色点位的培育同样成效显著。当围棋“永子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永子文化园同步推出非遗主题宴席,以“技艺展示+美食体验”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。潞江镇新寨村入选省农文旅融合示范案例,莫卡村获评省金牌旅游村,比顿产业园跻身全国休闲旅游精品景点,形成“村有特色、点成风景”的发展格局。此外,当地深度挖掘文化与物产资源,策划包装南红玛瑙、国宝永子等非遗文创产品及保山小粒咖啡等本土特产,整合打造“隆阳好礼”伴手礼品牌,既丰富了旅游消费场景,也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和区域影响力。在社交媒体矩阵传播下,“山高水长·好在隆阳”话题播放量破千万,精准营销让田园风情与人文底蕴飞向全国,品牌效应与产业价值的叠加释放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
创意延伸,激活产业动能
在芒宽彝族傣族乡百花岭村,村民阿旺的庭院摆满特色盆栽:“游客想带点乡土记忆,我们就开发农创伴手礼。”这样的创新实践在隆阳已成风尚:比顿产业园研发“八道式”主题宴席,将本地食材化作文化符号;文旅局设计的田园手绘地图成为旅行指南;“田园牧歌”旅拍项目让新人们在稻浪中定格幸福。
隆阳区各镇村立足资源禀赋探索融合新路径:潞江坝依托“保山小粒咖啡”国家地理标志品牌,打造18个主题庄园,创建4个A级旅游景区,还推出“小粒咖啡游”特色精品旅游线路;勐赫小镇创新“旅游+度假+农业+康养”模式;青华海产业园构建产教融合新体验;白玉村借万亩花海发展帐篷经济;河图街道则探索出“夏季赏荷花”“冬季采莲藕”的农文旅新业态。这些因地制宜的融合实践,既盘活了各镇村的特色资源,更串联起全域发展的活力链条,让隆阳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,处处涌动着产业兴旺、百姓富足的蓬勃生机。
暮色中,新寨庄园篝火映红游客笑脸。上海游客举着特色饮品感叹:“清晨在稻香中醒来,学做传统美食,体验民族手工艺,这才是向往的生活。”随着勐赫小镇二期、精品农业三产融合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,10个特色旅居村蓝图初现,隆阳农旅融合正迈向更高维度。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每一粒种子都在孕育共富的果实,每一寸土地都在谱写振兴的乐章。
来源:云南网
服务热线:4009962999
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