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TAIL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27日
“有事先别吵,先翻开乡约瞧一瞧。”在隆阳区,这句通俗易懂的俗语,生动地展现了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地位。近年来,隆阳区以村规民约为媒介,探索出一条以“约”促治、以“约”兴村的乡村治理新路径,让和谐之美、文明之风、致富之望,弥漫在隆阳区的村村寨寨。
一份乡约定标尺
网格织就和谐网
基层治理,根基在于和谐;乡村发展,关键在于凝聚力量。蒲缥镇塘子沟村曾有过这样的“成长烦恼”: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邻里之间常常因为一棵树、一块地等小事产生摩擦,村党总支书记梁进辉对此也曾深感无奈。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,在于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。从2020年起,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,180余名群众代表齐聚一堂,共商共议,将21条民意凝聚成了大家都认可的村规民约。同时,红白理事会、治保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也被激活,村民真正成为村庄事务的“当家人”。
为了让村规民约落地见效,塘子沟村构建起“五级”网格管理模式,让18名党员群众代表化身网格员,每人负责包保10户家庭。这张细密的网格,既是政策宣传的前沿阵地,又是矛盾化解的一线战场。网格建立以来,网格员成功调处了4起纠纷,开展了300余次政策宣传,彻底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如今的塘子沟村,村规民约为村民树立了行为规范,治理网格织就了贴心服务,崇德向善的和谐氛围日益浓厚。
一口乡音传民意
规矩讲进心坎里
村规民约要从条文转化为村民的实际行动,离不开有温度的宣传引导。在金鸡乡育德村的院坝里,老干部马荣元用朴实的乡音解读村规民约:“乡亲们,这规矩是咱们一起商量出来的,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舒坦。”
拥有30余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马荣元,从不照本宣科。清澈的河道,是他讲解环境整治的鲜活教材;身边的婚丧嫁娶之事,是他倡导文明新风的生动案例。在隆阳区,像马荣元这样的“金牌讲解员”还有很多,他们既是民意的倾听者,又是共识的推动者。正是这些带着乡音的解读,让村规民约从墙上的条文变成了村民心中的明灯,让基层治理在温情的实践中彰显出实实在在的成效。
一条心路连富路
乡约栽下“梧桐树”
“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”潞江镇芒旦村的“梧桐树”,便是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。当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通过村规民约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,守护家园就成了全村人的本能。95名党员带头认养了438棵百年古树,村党支部牵头打造“党员示范林”,村民们齐心协力,将家园装扮成了美丽的花园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,商机也随之而来。
环境美了,人心齐了,文化传承也水到渠成。依托村规民约营造的良好氛围,芒旦村盘活了泼水节、广母节等文化资源,昔日仅供村民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,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片。村民们纷纷开办特色民宿、风味餐饮,将文化韵味转化为经济收益。2024年以来,芒旦村接待中长期旅居客人达2700人,带动消费超过4000万元,房前屋后的美丽风景,真正变成了口袋里的“真金白银”。
一缕新风拂村寨
文明花开幸福来
涵养文明乡风,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所在。在瓦窑镇横山村,这份入选省级的“十佳村规民约”正推动着这个多民族村落告别旧俗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“过去吃杀猪饭成风,一年要去几十家,礼金支出三五千元,主客都累。”村民张洪文的感慨,道出了曾经的负担。而改变,始于村规民约的修订:村“两委”和老党员带头入户恳谈,将“红白喜事不铺张”写入村规民约,并通过大喇叭、微信群和户长会等形式反复宣传,节俭新风逐渐深入人心。
村规民约的作用,远不止于规范餐桌礼仪。它还引导养殖户规范排污、激励村民自强不息……如今的横山村,村美人和的新风尚扑面而来。今年以来,隆阳区依托村规民约,处理了217起违规行为,调解了261起纠纷,让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“三治融合”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一村一约显活力
杨柳乡野焕新颜
“以前村里偶尔会有乱堆乱放、邻里纠纷,现在有了村规民约,环境变美了,大家心气儿也顺了。”杨柳白族彝族乡杨柳村村民杨大姐的笑容,是村规民约成效的生动写照。近年来,杨柳乡创新推行“一村一约”机制,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,将民主协商、乡风文明、环境提升等民生事项纳入其中,让村规民约发挥出大作用。
在制定过程中,各村秉持“群众事群众议”的原则,通过村民代表大会、院坝会、入户走访等方式,广泛征集“金点子”。平掌村针对环境卫生难题,在村规民约中明确了“门前三包”和“集体清洁日”,昔日“脏乱差”的村庄,如今已变身“洁净美”;茶花村将“移风易俗”写入村规民约,党员带头执行,村民从最初的“碍于面子”到后来的“主动践行”,节俭新风蔚然成风。为了保障村规民约的执行,各村成立了“红白理事会”“道德评议会”,通过“红黑榜”公示、积分奖励等方式,让遵守村规民约的人受到尊重,让违规者受到约束。不久前,阿东村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争执,最终依据村规民约顺利化解,两家人还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邻居。
从和谐善治到乡音传诵,从绿色致富到文明新风,隆阳区的村规民约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。它从“纸上条文”变成了村民的“心中自觉”,从“被动遵守”转变为“主动践行”。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村规民约,成了守护村民幸福生活的“金钥匙”,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着村美人和的文明新篇。
来源:云南网
服务热线:4009962999
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。